成为冥铺刻碑人之后

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犼可斗三龙二蛟

历史上的文昌信仰和梓潼信仰源流久远,前者可上溯至先秦,后者源于东晋,至隋唐时,民间对二者崇信十分兴盛。

文昌帝君一开始的信仰跟科举考试并没多大关系,但其与利禄却有一定联系。早在战国时期,屈原在《楚辞·远游》中就写到:“后文昌使掌行兮,选署众神以并毂。”这里的文昌,是指掌管行旅的星神,并配有众神及扈从随行左右,和后世掌管科举的文昌星还有较大差异。西汉时期司马迁所撰《史记》,较早的提到了职能为司命、司禄等的文昌星,后东汉所著《汉书》与此说法也是相似的。

文昌星的信仰一直存在于民间,可谓源远流长。从历史上看,在魏晋之前,人们对文昌星的信仰,多侧重其“司命”的职能。即十分看重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中所描述的文昌宫第四星。到了隋唐,随着时代的变迁,科举制度产生,功名利禄对古人命运可谓举足轻重,人们又逐渐对《晋书》、《隋书》中提到的文昌宫第三星产生兴趣,侧重其“贵相,太常理文绪”的职能,以及第四星“司禄、司中,司隶赏功进”的职能。这样,文昌星逐渐被人们视为主掌功名、文运的“利举之神”。

唐裴庭裕著《东观奏记》记载了唐宣宗时期科场曾发生过的一次事件,就引用了”文昌”之名,其文言:“初,日官奏:‘文昌暗,科场当有事。’沈询为礼部侍郎,闻而忧焉。至是,三科尽覆,日官之言方验。”

可见,唐人将文昌星的明暗、走势与科举考试联系在一起,文昌君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科举守护神了。

说到这里,应该能看出来,实际上文昌星大多是掌管利禄的,科举与今日高考不同,中选后是可以出仕为官的,所以拜文昌帝君主要是为了可以得到高官厚禄。

文昌帝君画像

有意思的是,文昌帝君发展到隋唐时,竟然跟另外一尊神合二为一了,这尊神就是四川的梓潼神。

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》卷二上,记载着梓潼县有个善板祠,祠中祀一雷神张垩子,故又叫垩子祠。五代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“梓潼”条下,说“售州张垩子神乃五丁拔蛇之所”。或说张垩子养蛇,垩子祠是他养蛇的地方。时人为其立祠,供奉张垩子神。民间传说四川梓潼的文昌庙与最早的善板祠、垩子祠有关系,认为是各地文昌庙的祖庙。实际张恶子,一名亚子、垩子,历史上实有其入,他是晋朝时的官,在战争中不幸战死,因有战功,后人为他立祠纪念,就是恶子祠。祠建在梓潼七曲山上,民间俗称梓潼神。这些在《事物纪原》和《夷坚甲志》中都曾提及。

安史之乱以后,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,投靠这位地方保护神,张垩子立于万里桥上迎接,唐玄宗便封他为左丞相。一百七十年以后,唐僖宗因避内乱入蜀,张垩子神显灵给以帮助,僖宗就封他为“济顺王”。后来,宋朝咸平年间,四川地方叛乱,王师发兵征讨,忽然听到有人高呼:“梓潼神遣我来!”王师借着梓潼神的功能,收复城池,平定了叛乱。这件奇闻传遍四川。咸平四年(1001),宋真宗追封张垩子为“英显王”。这些在《事物纪原》卷七中有记载,称梓潼神张垩子在一个地方的显灵应验,因而赢碍了民间的信仰,张垩子也就成了著名的地方保护神。因他生在蜀地梓潼县,故又称他为梓潼君。

人气小说推荐More+

洪荒:悟性逆天,吾为星辰之祖
洪荒:悟性逆天,吾为星辰之祖
穿越洪荒世界,太昊成了盘古胸中一口不化的浩然之气,天生主宰天地正气! 同时,他获得悟性逆天。 【你发现盘古力之法则碎片,略有所获,你领悟力之法则(8%)】 【你参悟自身浩然法则,结合力之法则,两世经验,自身底蕴,你领悟出《浩然真经》】 【你参悟诸天星辰,以人体为根基,以浩然之气为辅料,你顿悟了,创造出诸天星河观想自在法】 …… 太昊以诸天星河为引,星辰为棋
东方西岳
求仙问道
求仙问道
顾长风穿越综武世界,幼时被张三丰捡到收徒,成为武当小师叔。 天生石脉,无缘武道。 十八岁时,一朝记忆觉醒,得母星馈赠,获得逆天悟性天赋! “武道无法打通石脉,仙道总行了吧?” 灵气入体,石脉自开! 你们修武,我修仙! 研读三千道藏,身处深山与草木为伴,坐看云卷云舒,天人交感,创造出修仙功法乙木长春诀。 观张三丰突破,展露太极阴阳二气,悟五行混沌之道,创五色
芭蕉狗儿
身披战甲,嫡长女她又美又炸
身披战甲,嫡长女她又美又炸
一时之间,所有人都在哭,在喊,在闹。顾明舒伸手扶住沈氏,心中翻江倒海,巨大的悲恸来袭,疼得她撕心裂肺。可面上,她却是——.........
阿晏的猫
洪荒:吾掌大教,号令群仙
洪荒:吾掌大教,号令群仙
巫妖争霸时代,李云景魂穿洪荒,一缕残魂得毁灭魔神传承。 占洞天福地武夷山,得先天灵宝落宝金钱,入截教,得三清真传,经历千难万险,掌大教,维护玄门正宗,终得证道成圣。
海啸.
炎神之录
炎神之录
《炎神之录》慌乱,天灾,还是人为,世界的平息只是短暂的。一切为了利益制造乱世之争的邪恶人士与正义人士做斗争,让凡人们陷入恐慌之中。在此一把神剑诞生。
工藤新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