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治要去感业寺慰问群尼
武媚娘把诗反反复复地念了好几遍。(顶点小说手打小说)忽然,她啊地一声,感觉明白了点事儿她用手摸了摸门框上的诗,心想:“这诗看上去有点年头了,不是新近刻上去的,至少也得有个二三十年,那么算起来,应该是主持年轻的时候吧”她看着诗,开始浮想联翩起来。
其实,这首诗是当初王平安刻上去的,刻完后故意做旧,弄成是年代久远的样子。不过,再年代久远,也远不到哪里去,看上去顶多也就二三十年的历史。而这个时间段,正好是主持老尼年轻的时候。
武媚娘心想:“看主持的年纪,就算在二三十年前,也不会年轻到哪里去,也就比我的年纪大上些……哎呀,俗话说:三十如狼,四十如虎,五十到了还要坐地吸土呢难不成,主持年轻时,也是个风流人物?嗯,极有可能,看她那么喜欢了绝,估计这两个师徒有一腿”
了绝喜欢女人,喜欢乱搞七八搞的,合寺尼姑没有不知道的,想必有的尼姑在受了欺负之后,会向主持老尼告状,可主持老尼从来不管,而且还一味宠爱了绝。如果单论是大弟子的关系,似乎说不通,总不能因为是,得象雪片似的往甘露殿里飞,大骂王平安是个小丑弄臣,只知拍皇帝马屁,却忘了做为一个大臣,应该保有的本份。
可现在不是别的时期,而是李治当了皇帝的时期。王平安不理政事,只围着皇上转,表现得极为“不顾大局”,可这么一来,不但没有大臣去弹劾他,反而大家集体松了口气,不管是政敌,还是自己人,都把心给放下了。
王平安的一举一动,宫里朝中,无数双眼睛在盯着呢。大家都等着看他如何进行新官上任三把火,别说大臣们了,就连李治都是这么认为的
可王平安偏偏什么火都不放,连东台都只去了一趟,点完了名就拉倒。如此一来,和长孙无忌不对付的那些大臣,自然松了口气,王平安没有作为就好,没有作为就代表着他不能为长孙无忌出力,是个白吃饭不干活的家伙。
而长孙无忌不但松了口气,反而对王平安大加赞赏,认为王平安很懂得做人,是个好亲戚,值得扶持。他才不需要王平安多能干呢,要想找能干活的人,一抓一大把,底下的人挤破了脑袋,想引起他的注意,这种官员一多,他也不放在心上了。可王平安占了东台,却不干活,这代表着什么,这代表着活儿都要留给长孙舅父去干啊
长孙无忌最喜欢干活了,活越多,权力越大,他越喜欢。现在不但尚书省由他说了算,连门下省也是他说了算,他当然开心了,要是能让中书省也归他管,让马周滚蛋回家养老,他就会更开心了
王平安去甘露殿找李治,正好碰上几个大臣从里面出来,虽然不是在宰相一级的人物,可也是四品的大员,各部都有。这些官员见到王平安,赶紧上来行礼,把王平安好一顿奉承,马屁拍得山响,差点把王平安给拍晕过去。
敷衍完了这些官员,王平安进了大殿,见李治坐在龙书案的后面,正按着脑袋,不停地叹气呢。而宫中大总管史忠臣,则一脸疲态地坐在柱下,不知在想什么。
王平安快步到了史忠臣的跟前,见这位昔日威风八面的史大总管,已然老得不成样子,头发全白了,看来老皇帝的死,对他打击巨大,虽然权力未失,可精气神却全失了,一副啥也不关心的样子。
王平安小声道:“史叔父,你近来可好?小侄见你精神不如从前了。”
史忠臣哦了声,抬起头,道:“是无病啊,你来了?什么时候来的啊?”叹了口气,他又道:“是啊,精神比不得从前了。老了,不服老不行啊。你去见皇上吧,不用陪着咱家。”他摆了摆手,看样子不太想说话。
王平安道:“待小侄给史叔父开几副补气的药来,史叔父服了,精神就好了。”拱了拱手,向龙书案那边走去。
李治听见说话声,抬起头,很疲倦地道:“无病啊,你来了,你今天干什么去了?”他一忙乎政务,就把派王平安去感业寺的事给忘了。
王平安忙道:“臣去了感业寺,去探望先帝的嫔妃。她们的日子不太好过,臣多安慰了她们一会儿,这才回来晚了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