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走进不科学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六百一十七章 都让开我又要搞事啦(第4页)

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

    这台接收机算是一个比较原始的存储设备,据说内部有水银延迟结构和齿轮存储模块,同时还自带读卡条的记录功能。
    一台这种设备最多可以记录六片线性震荡元件收集到的参数,整个试验场24个元件安置点正好需要四台。
    通上电后。
    接收机很快开始输出了记录信息。
    咔哒咔哒——
    高元明则站在打点计时器边上,开始认真的读起了纸条。
    “b1是1848586873456解译出来就是爆速716456米”
    “8938438485修正量为+120”
    “13号元件的爆压是323e9pa”
    “17号元件的密度是”
    随着一张张卡纸的打出,一组组参数相继出现在了众人面前。
    早先提及过。
    每组元件的位置甚至朝向都事先经过严密的计算,因此各组的参数汇总之后进行推导,就能很准确的还原出炸药的初速、在空间内的扩散趋势之类的数据。
    半个小时后。
    高元明将一份计算好的数据递交到了王原手里:
    “老王,你看看吧。”
    王原接过报告飞快的扫了几眼,眉头很快拧成了一团:
    “爆速7434米还是太慢了,另外冲击波峰值超压也不行看来还是得再调配一次比例。”
    众所周知。
    henrych曾经根据范围较广的tnt装药爆炸的实验研究工作,导出过两个公式:
    tow√3=10??3(0107+0444z+0264z2??0129z3+00334z4)??005≤z≤3
    to=bx10??3xw????√6r√
    这两个公式的含义是冲击波的时间参数,也是这个时代大多数炸药数据研究的核心数学依据。
    但这种公式毕竟是全数学经验,无法一一对应每个实验环境。
    比如说西海省这边海拔高气压低,水的沸点都和正常的区别极大,这个模型在西海自然也是失效的。
    正因如此,王原等人只能靠纯人力对炸药优化,也就是从爆炸的数据上来判断自己的方向是对还是不对。
    很明显,这一次他们又失败了。
    见此情形,一旁的老郭也忍不住拍了两下王原的肩膀,安慰道:
    “没事儿,王工程师,结果不理想就不理想吧,至少这些参数逆推回去,可以证明德国佬给我们的元件还是相当精准的。”
    “有了这些元件在手,符合条件的炸药总是能慢慢调配出来的。”
    孰料王原却摇了摇头,并没有接受老郭的安慰:
    “郭主任,你此言差矣。”
    “我们的高爆炸药可不仅仅是改变tnt和黑索金的比例就够了的,更关键的是要让二者能够融合。”
    “不瞒几位,今天我们实验的这批炸药已经是目前最优的一批成品了,想要再提高爆速和超压,必须要搞出能够进一步融合二者的米哈伊洛夫锅才行。”
    “可问题是这项技术毛熊方面连张图纸都没交给咱们,除非咱们撞大运,否则不可能搞出这种工具。”
    “没有米哈伊洛夫锅,所谓的调配又从何谈起呢?”
    “”
    看着一个劲儿摇头的王原,老郭不由微微一怔。
    米哈伊洛夫锅?
    这个工具他倒是有所耳闻——当年他在反应堆实习时的老师曾经和他提过这玩意儿。
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psshu.com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